top of page
  • 作家相片駒米

什麼時候該用瀑布式管理?

一隻變色龍

傳統的瀑布式管理,應該被淘汰了嗎?

敏捷式管理,是現代最好的專案管理模式嗎?


專案金三角

選擇敏捷式專案管理,跟傳統式專案管理,可以從專案金三角:「範疇、時間、成本」來解答。


傳統專案管理,決解的通常是目標明確的專案目標,例如蓋一棟二十層樓高的房子、生產 iPhone 14 的手機保護殼等。而因為專案目標是明確的,成本跟時間通常就是依著這個專案目標去制定,拆解 WBS、畫甘特圖等,然後依計畫行事。


而敏捷式專案管理則不同,它面對的通常是一個不明確的專案目標,例如打造一個好用的繪圖軟體。好用、受歡迎不是一個可以量化、規格化的目標,即使專案經理有心去做預先規劃。這種情況之下,在可投入的資源量 (時間、成本) 固定的情況下,盡可能早的推出交付,測試是否符合市場的需求。而不是先做週延的規劃,方方面面的覆蓋了用戶的需求,再來進行工作拆解、執行。


所以,最簡單的差異就是這樣


傳統式

敏捷式

範疇

固定

可變

時間 / 成本

可變

固定


如果你是個開發商,你的請款是依交付的範疇,那你最好用傳統式的專案管理模式,否則你會很難達成交付驗收的條件。應該沒有業主能夠接受,委託你蓋一棟房子,最後造出一艘船,仍欣然接受這樣的交付。相對的,只要你交出一棟二十層高,只用了一半的時間,你通常可以順利驗收結案。


但如果你是個產品經理,那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,你應該盡可能的採用敏捷式的專案管理模式。因為當專案總體範疇難以劃定,你難以精確的去拆解工作包後再逐步去完成。那讓範疇的決定盡可能的延後,就是敏捷式的策略。它跟傳統式最大的差異是,既然大的專案範疇無法定義,那就是把每次迭代的範疇變小,讓專案團隊在單位時間成本內,先完成優先級高的需求。而優先級高的需求完成了,剩下的需求可能其實就都不重要,只要團隊一直撿出當下優先級高的需求完成,便能逐步向 TA 心目中的最佳產品靠近。


前面提到,條件允許的情況下,應該盡可能的採用敏捷式管理來發展產品。

那什麼是條件允許?


團隊素質高:敏捷式開發強調團隊成員要互相補位,自主溝通,而不是靠一個專案經理來指派任務。也就是說,團隊成員需要有較高的成熟度要求,不管是對其它工作的理解、溝通合作的能力、填補縫隙工作、等。


變更的成本較低:這邊所謂的變動成本是一個相對值。當你的專案是需要先開一個 200 萬的模具,你可能很難用敏捷的方式邊做邊滾動 ( 除非你的專案總預算是 200 億) 。但如果比較偏向純人力作業,先做 A 需求或是先做 B 需求的影響不大,甚至 B 需求做完,放著 A、B 去做 C 需求,並不會因此承受額外的損失。


時間導向,允許範疇縮減:敏捷式管理更強調時間到就要發佈,因為需求總是做不完也無法確定的,所以用固定的時間,再來推動盡可能更多的產出。相對地來說, PO 就要能接受這樣範疇相對不確定的情況,不能因為想要包山包海而推遲迭代,心想著:我要做得再更完整一點、另一個需求對用戶來說也很重要…等等。


變更風險承擔:在產品研發的個案研究,不乏會出現 [ 原本要做遊戲、後來是單獨的相簿功能大成功 ] 這類的故事。但如果開發團隊被要求,除了交付出一套遊戲,否則拿不到錢。那不管用什麼方式進行專案管理,那你一定只會得到一套遊戲。即便是團隊做到一半就發現目前的專案方向可能會不如預期,相簿功能卻大受推薦;在產品失敗與個人考核面前,人性都會先顧好自己的考核。所以只有調整考稽機制,讓變更的風險不會由團隊來承擔,才能讓敏捷式管理的適應變化能發揮作用。



綜合前面提到的一些條件,可以發現敏捷式專案管理,比較適合在新創產品、小規模團隊、材料機具使用率較低(更多是研發人力) 的情境下適用。如果遇到跨組織、跨職能的專案協作,通常還是回到 PMBOK 暢導的傳統瀑布式管理為主。



12 次查看

Opmerkingen


bottom of page